肇事逃逸定义

优律 法律知识 561 441

一、引言

肇事逃逸定义-第1张图片

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驾驶员故意逃离现场,不履行报警、救助伤者、保护现场等法定义务的行为。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本文将从肇事逃逸的定义、法律责任和道德批判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肇事逃逸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

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驾驶员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的情况下,故意逃离现场,不履行报警、救助伤者、保护现场等法定义务的行为。

2.分类

根据事故的性质和逃逸行为的严重程度,肇事逃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轻微事故肇事逃逸指造成轻微财产损失或者轻微人身伤害的交通事故肇事逃逸。

(2)一般事故肇事逃逸指造成一般财产损失或者一般人身伤害的交通事故肇事逃逸。

(3)重大事故肇事逃逸指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者重大人身伤害的交通事故肇事逃逸。

(4)特别重大事故肇事逃逸指造成特别重大财产损失或者特别重大人身伤害的交通事故肇事逃逸。

三、肇事逃逸的法律责任

1.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的规定,肇事逃逸的行为可能构成以下几种罪名

(1)交通肇事罪指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过失致人死亡罪指因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3)过失伤害罪指因过失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

2.行政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肇事逃逸的驾驶员将面临以下行政处罚

(1)罚款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罚款金额为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

(2)扣分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扣分6分至12分。

(3)暂扣或者吊销驾驶证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暂扣或者吊销驾驶证。

四、肇事逃逸的道德批判

1.道德观念缺失

肇事逃逸行为反映出驾驶员道德观念的缺失,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关爱。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了社会风气。

2.责任意识淡薄

肇事逃逸行为表明驾驶员对事故后果缺乏责任意识,不愿意承担应负的责任。这种行为容易导致事故受害者得不到及时救助,加剧了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3.社会信任危机

肇事逃逸行为破坏了社会信任,使人们对驾驶员群体的信任度降低。这种现象对道路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五、结论

肇事逃逸行为不仅侵犯了法律权益,损害了社会道德风气,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我们应当从法律、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加强肇事逃逸行为的治理,提高驾驶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同时,广大驾驶员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关爱生命,拒绝肇事逃逸,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