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可以保释

优律 法律知识 1764 441

一、引言

什么情况下可以保释-第1张图片

保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后,在符合一定条件下,经法院或有关部门批准,暂时释放的一种法律制度。保释制度的设立旨在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无辜者长期被羁押。本文将详细解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保释,以及保释的法律依据。

二、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保释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被羁押或者已被羁押,但羁押期限已满。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需要就医。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特殊情况,如家庭困难、年老体弱等,可能影响案件审理。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有悔罪表现。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固定职业或者家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保证按时参加审判。

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的犯罪情节较轻,可能被判处拘役、管制或者罚金等刑罚。

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的犯罪属于过失犯罪,且犯罪情节较轻。

8.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的犯罪属于非暴力犯罪,且无再犯可能性。

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的犯罪与公共利益无关,不影响案件审理。

10.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三、保释的法律依据

1.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拘役、管制或者罚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有悔罪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三)患有严重疾病,需要就医的;(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2.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有权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申请的理由和依据。

3.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的,应当根据案件情况,确定保证人的保证能力或者保证金数额。保证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与被取保候审人有一定关系;(二)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三)有履行保证义务的能力。

4.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八条规定取保候审的决定,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分别作出。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四、结论

保释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旨在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未被定罪前,尽可能减少羁押时间。在符合上述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申请保释。当然,是否批准保释,还需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作出决定。了解保释的相关规定,有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