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能力鉴定的伤残等级一共分为几级

优律 法律知识 1618 441

在现代社会,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的划分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劳动能力鉴定的伤残等级划分,以及评定流程,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制度。

劳动能力鉴定的伤残等级一共分为几级-第1张图片

一、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划分

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共分为十级,具体如下

1.一级伤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长期照顾。

2.二级伤残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需他人照顾。

3.三级伤残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部分不能自理,能完成简单劳动。

4.四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基本能自理,能完成较轻劳动。

5.五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能完成中等强度劳动。

6.六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能完成较重劳动。

7.七级伤残轻度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能完成一般劳动。

8.八级伤残轻度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能完成较轻劳动。

9.九级伤残轻度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能完成简单劳动。

10.十级伤残基本不影响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能完成正常劳动。

二、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评定流程

1.申请劳动者因工受伤或患职业病,应当在治疗终结后向所在单位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2.受理单位应当在收到申请后15日内向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提交相关材料。

3.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收到材料后,应当在15日内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4.结论鉴定结论分为四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基本不影响劳动能力。

5.复议劳动者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申请复议。

6.审批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7.公示审批决定应当在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网站和劳动者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5日。

8.送达公示期满后,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将鉴定结论送达劳动者和单位。

三、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的意义

1.保障劳动者权益通过劳动能力鉴定,可以确保劳动者在遭受工伤或职业病时得到相应的赔偿和补偿。

2.促进社会和谐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的划分,有助于减少劳动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3.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的伤残等级划分,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4.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的划分,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的划分和评定流程,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一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