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定义

优律 法律知识 892 441

一、引言

肇事逃逸定义-第1张图片

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频发,肇事逃逸现象也时有发生。肇事逃逸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还严重扰乱了交通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本文将从肇事逃逸的定义、法律责任及道德谴责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减少肇事逃逸现象提供一些思考。

二、肇事逃逸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肇事逃逸,指的是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故意逃离现场,不履行报警、救助、赔偿等法定义务的行为。

2.特点

(1)主观故意性肇事逃逸者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但仍然选择逃离现场,表现出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漠视。

(2)逃避法律责任肇事逃逸者企图通过逃离现场,逃避法律的制裁,逃避对受害者的赔偿责任。

(3)社会危害性肇事逃逸行为严重破坏了交通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

三、肇事逃逸的法律责任

1.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的规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具体包括

(1)交通肇事罪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追逐竞驶,情节恶劣,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醉酒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遗弃、放任交通事故现场的。

2.民事责任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肇事逃逸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具体包括

(1)赔偿损失肇事逃逸者应当赔偿受害者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等。

(2)精神损害赔偿肇事逃逸者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应当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

四、肇事逃逸的道德谴责

1.道德观念缺失

肇事逃逸者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高度漠视,这种行为应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2.社会责任缺失

肇事逃逸者逃避法律责任,不履行社会责任,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应当受到道德谴责。

五、结论

肇事逃逸现象的发生,既有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的原因,也有肇事者道德观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要从根本上减少肇事逃逸现象,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同时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强化社会责任感。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