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优律 法律知识 456 441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1张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传承,我国于2011年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本法)。本文旨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背景,探讨其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立法背景

1.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各成员国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作为该公约的签约国,有责任履行相关义务。

2.国内背景

(1)非遗资源丰富。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技艺、医药、民俗等。这些非遗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亟待加强保护。

(2)非遗传承困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传承人老龄化、传承技艺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为防止非遗资源的流失,我国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非遗保护。

(3)法律法规缺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之前,我国缺乏针对非遗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虽然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非遗保护有所涉及,但无法满足非遗保护的全面需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制定配套法规。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明确非遗保护的各项工作程序、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高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形成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2.加强非遗资源调查与评估

(1)开展全面调查。对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完整的非遗资源数据库。

(2)加强评估工作。对非遗资源的保护现状、传承情况等进行定期评估,为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3.重视非遗传承人培养

(1)设立传承人培养项目。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培训等方式,支持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

(2)落实传承人待遇。确保非遗传承人享有相应的待遇,激发其传承积极性。

4.推动非遗产业发展

(1)培育市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推动非遗产业发展。

(2)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法律法规,其实施对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背景,积极探索实施策略,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